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一个行业的变迁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同步进行。传统家电行业,目前就面临着消费升级、金融改革、互联网等冲击,特别是互联网普及带来的观念改变,不仅促使消费行为的改变,而且促使制造业产生重大变革。
在此背景下一轮新的产业革命已经拉开帷幕。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已经把传统家电带入到互联网时代。面对这一革命性的变革,制造企业必须面对网络渠道、产业链变革、进军金融领域三大挑战,成败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挑战一:上线触网
互联网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依附于生活的家电产业走势。一两年前,给家电企业谈及触网问题,大多数都是敷衍的态度。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家电产品的网络购物比例还很低,还不足以构成对线下销售的冲击;另一方面网络在改变产品上没有明显的成果,无法吸引企业在网络上做出投入。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首先网上大家电销售出现爆发性增长。据奥维咨询监测显示,今年上半年线上销量:冰箱82.2万台,空调77.3万套,洗衣机174.1万台,平板电视168万台。与上年同比,冰箱增长270.4%,空调增长389.6%,洗衣机增长371.1%,平板电视增长187.5 %。虽说与线下销售相比较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增长率惊人,可以说是具有爆发性。因此,很多企业开始推进网络化战略。
早在2012年志高就推出网络产品——云空调,在2013年上半年全面推向市场。云计算是一个新兴前沿网络技术,制冷空调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技术行业,把云技术与空调联系在一起,确实需要既精通制冷空调,又能熟悉前沿的云计算知识。志高把这一传统技术产品与云技术结合,是在探索在网络时代产品创新的一个有益尝试,在行业起到了先导作用。
9月30日,青岛海尔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全球著名私募股权机构KKR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青岛海尔董事长梁海山先生谈到此次双方合作时表示:“2012年底公司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此次KKR成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是在资本层面落实‘网络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公司将通过股权合作,引入全球一流的战略投资者资源,推进公司向互联网时代平台型企业转型。”
海尔、志高作为与网络不搭界白电企业,把触网看成是企业发展的一次革命。而与网络更为紧密的电视企业,触网就更是顺水推舟。国内海信、创维、TCL、长虹、康佳、海尔六大电视企业,不仅都开始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还与乐视、爱奇艺、小米等IT、网络企业合作生产网络电视,触网的力度远大于白电企业。
从家电企业触网的发展势头与现状来看,绝不是一些人质疑的赶时髦,确实是由网络普及带来的行业革命。特别是电视产业与互联网联姻,以电视为载体,形成的新互联网生态,
成为独立的互联网产业形态。未来家庭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成为三足鼎立之势。
但是还有一些传统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了稳固他们业已占据的优势,对触网不感兴趣,甚至抵触,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难以抗拒的潮流。难怪张瑞敏发出家电“企业要么触网,要么死亡”的疾呼。从这个意义上讲,触网对传统家电企业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
挑战二:盈利模式
其实盈利模式是触网问题的延续或进一步深化,换句话说是网络时代的必然结果。传统家电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就是“买”与“卖”。说白了就是制造企业把在产业链上游的采购的原材料生产成产品,然后通过“买卖”进入到流通领域,再通过“买卖”进入到消费领域,最终是通过“买卖”实现产品的增值来盈利。这就是典型的传统盈利模式。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特别是互联网、IT企业进入家电领域后,一种新的盈利模式也迅速被带入进来。以彩电行业为例,过去消费者选择电视,关注的是外观、屏幕以及品牌,竞争的核心在于价格。而现在的网络时代,消费者选择电视,关注的是CPU、UI系统、内容以及应用,竞争的核心就不再是价格而是服务。换句话说,以往的盈利是依靠合理的价格买卖,而互联网时代盈利则是依靠服务来换取。
实际上,所谓服务,就是依托于“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系统,其核心就是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这就把传统的“买卖”获取利差的盈利模式颠覆了,替代的则是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过程中以满足服务来获取盈利。说的再简单一些,就是以“卖内容、卖服务”取代单纯的“卖产品”,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
盈利模式改变促使家电的生态链发生变化,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生存。行业天然的边界在坍塌,互联网企业的逆袭不是家电行业的终结,而是生态变化后的行业重生。因此,对于传统家电企业来说,不应该是抗拒或者是漠视,而是要尝试跨界的融合,寻找双方的合作空间。
从“买卖”到“服务”的盈利模式变革,是行业的一次洗礼,甚至可以说是一次艰难的转型。首先,对于家电行业来讲,行业的产业链被拉长,原来的产业链在完成买卖即告终结,而转型后的家电产业链将延伸到用户终端,服务将不再是维修、安装那么简单,甚至包括内容的更新,新技术的使用等等。对于传统家电企业来说,是仅仅维系自己制造的功能,还是参与整个终端的服务,都将面临一次抉择。
这种选择实际上就决定了家电企业是停留在传统制造业,还是转型跨界为新兴涉足互联网企业。家电企业面临的这次转型,不仅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时间来沉淀,同时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很多的割舍。难道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吗?
挑战三:涉足金改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政府推出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据国家工商总局公示表明,今年以来已核准10家涉及银行的企业名称,仅9月以来便已核准国民银行、中联银行、锡商银行、苏宁银行、华瑞银行5家。民营银行放开呈现明显提速,标志着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开始。
家电行业的苏宁云商、格力电器、美的集团迅速涉及到投资民营银行。苏宁云商算是抢得先机,在已经拥有第三方支付工具——易付宝,设立小贷公司基础上,又率先获得苏宁银行名称的核准。美的集团则是通过内部财务公司,向民营银行实现跨越。格力电器25日便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珠海格力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与珠海横琴村镇银行股东进行了前期接触。
家电企业进军银行业,不是独有的现象,其他各类型的企业都有类似的举措。但是,对于已经发展成熟的家电业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结果。很有可能对产业格局构成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产业的走势。
传统家电企业,本质上就是一个制造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跨界融合并不鲜见,但是基本上是在相关行业内进行,从制造业向金融领域跨界几乎没有。原因在于,金融领域一直以来是政府管控严格的行业,不是哪些企业想进就能进得去的。这次很多企业能够开始涉足民营银行,完全得益于政府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家电企业涉足民营银行,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与探讨。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家电企业都适合参与民营银行。参与金融领域的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体量,自身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是不行的。以现在的家电行业来看,只有海尔、格力、美的、苏宁这样销售上千亿的企业才能有这样的实力;第二,要避免实业的空心化。家电行业与金融行业相比较,在盈利模式以及盈利能力上差别很大,对于毛利较为稀薄的企业来说,进入盈利相对丰厚的金融行业,有可能在暂时利益的诱惑下,把重心全部转移到金融领域,以至于放弃或者萎缩原有的家电业务,造成原有家电业的空心化;第三,对潜在风险有没有足够的预见和防范。办银行看起来确实很风光,对多数企业来说并不了解银行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很大,西方金融危机时倒闭的银行不在少数。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很可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面向全国市场、依托于互联网的民营金融机构,虽然现在看着风光无限,但未经风险事件的考验终究太年轻,还需要历练,需要“观察”,这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
参与讨论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