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目前,家电行业几乎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看法,消费周期正在变短。一方面智能时代造就3C产品和家电产品不断接近融合,另一方面快消品文化的渗透正在改变家电作为耐用品的一部分属性。毫无疑问产品的更新换代变得更加理所当然,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火了一整年的“消费升级”话题。从根本上来说,频繁的消费正是繁荣的商业社会所期望造就的现象,而互联网无疑加剧了竞争的频度与强敌。
在一个信息加快更迭的生态里,无人能够预料随时随地的沟通和传播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品牌和消费者进
入到一种更加微妙的状态里,消费者的好恶可能在瞬间骤变——消费者这个词,已经从品牌可掌控的名单里消失了。
所以当我们回头再次审视我们面前的供销关系以及消费环境时,那些更懂得和消费者讲故事,重新掌握用户黏性的公司往往都在业绩上做成了很好的曲线。
2017财年,索尼终于盈利了,并且创历史盈利之最。但这家在全球拥有大量忠实粉丝的消费电子制造巨头却宣布要在未来三年内转型成为服务公司。索尼CEO吉田宪一郎明确指出索尼接下来的重点在于“在线内容、付费订阅、IP版权”。未来3年,索尼将继续减少对硬件业务的注意力。这表示接下来,Netflix、亚马逊等在内容服务领域高速增长的公司们,将成为索尼的直接竞争对手。
但这并不表示“索大好”即将成为过去,我认为在索尼粉丝的心目中,它将会以新的形式重生。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索尼音乐以及电子游戏的内容付费都得益于高度忠诚的粉丝们的慷慨解囊。而成为内容服务商后,这种关系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持。但这也不代表索尼将会从硬件业务上逐渐撤离——吸纳新粉丝的根本仍然在于索尼够酷的科技,而现在索尼只是有更多时间思考,如如何让新用户乐于买单。
从这种意义上讲,除了极个别狂热的粉丝外,大部分用户的付费行为更像是和品牌之间签订忠诚契约,而当下品牌商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经营这份忠诚。国内家电企业在这方面借鉴了一些线下大型零售店的会员制经验。比如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等最早一批付费会员制零售店,要求消费者每年缴纳一定的年费才能获得会员资格。这相当于需要消费者额外付出成本以确认和某品牌的长期交易关系。在讲求“免费”“补贴”等手段的互联网时代,这本不应该成为主流,但现在却渐渐成为更多公司的策略,包括乐视、酷开、TCL等众多电视品牌均推出了类似的内容付费业务,而他们获得用户的方法更加直接,就是硬件降价。
当然,也有一些品牌并不赞成硬件降价,他们认为这会影响中高端市场的生态平衡。在这其中继而衍生出以传统制造为根本,引入互联网营销模式来获取流量和粉丝的新方式。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手机、电视、厨电等领域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体育、综艺等超级IP的投入,他们希望能够借助流量的红利带来消费者,但如何维系这些极不稳定的消费关系,仍然是这部分家电品牌需要思考的问题。
无论如何,争夺消费的大战终于全面进入新阶段了。
参与讨论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